高中语文必备成语汇总(L版),助力初高中学子提升语文素养
今天给各位分享高中语文必备成语汇总(L版),助力初高中学子提升语文素养的知识,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别忘了关注本站,现在开始吧!
2狼狂奔:比喻成群结队的坏人到处乱跑。
3、硝烟四起:指边境动乱。
4、狼志:比喻凶恶之人,心怀恶意。
5、劳力动员大量人员:现在多指动用大量人力(含小题大做之意)。
6、劳燕分飞:比喻分离(多用于情侣)。
7老吉扶风:有志气的人,即使老了,依然有远大的志向。
8老马识途:经验多的人经验丰富,熟悉情况,可以起到指导作用。
9、老牛坏车:做事慢点快点。
10、老牛舔小牛:比喻父母疼爱孩子。
11、老七横秋:形容一个人炫耀自己的资历,自以为了不起。也形容一个人缺乏活力,面色阴郁。
12、年老:形容年老、体弱、行动不便的样子。
13乐而忘蜀:乐而忘返。
14、乐无穷:形容对某事特别感兴趣,并沉浸其中。
15、雷霆:比喻威力无比。
16冷若冰霜:形容一个人态度严肃,不热情,不温柔,让人难以接近。
17冷言冰人:用恶言伤人。
18. 叛教者:常被用来比喻背离主流思想或传统。
19独居:远离他人独自生活。
20、不走寻常路:比喻说话或做事偏离公认的规范。
21。不团结:团体中的人思想不统一,不团结。
22。李代涛刚:原指李代涛同甘共苦。比喻兄弟之间友爱互助。后来,就是代表他或者别人接受的意思。
23。劲透纸背:本指书法刚劲有力。后来也用来形容思想深刻、措辞严谨的诗词。
24。力挽狂澜:比喻尽力挽救危局。
25冗长:用太多的篇幅来描述。
26、好与坏:一个群体中有好人,也有坏人,注重品质。不用于级别、成绩等。
27、梁上君子:躲在梁上的老师。盗贼的姓氏。
28.口是心非:两面派。
29.量入为出:根据你的收入设定支出限额。
30.稀有如晨星:像晨星一样稀有。
31.谈论自慰:只是用它来安慰自己。
32、林林总宗:有很多描述。林林:有很多不同的样子。丛丛:众多而杂乱。
33、渴了就打井:平时没有准备,事情发生才想办法。
34、深水薄地行走:比喻谨慎小心,提防恐惧。
35、林园闲鱼:光有愿望而没有实际努力是无济于事的。
36、琳琅满目:比喻各种美丽的东西(多为书籍或工艺品)丰富。
37、鳞次栉比:常用形容房屋的密度。
38临风桂龙:比喻道德高尚的人。
39羚羊垂角:比喻诗意境超凡脱俗,不留痕迹。
40命令和禁令的执行:描述严格执行法律法规。
41灵明不为人所知:好名声不为人所知。
42、流金石:比喻天气酷热。
43流星追月:形容速度很快。
44龙马精神:唐代李应《上裴晋公》“四朝忧国庙宇如丝,龙马精神如海鹤”。比喻精神坚强。
45龙潭虎穴:比喻险境。
46龙虎上阵:比喻双方势均力敌,战斗激烈。
47、漏网之鱼:比喻偶然逃脱的罪犯、敌人等。
48至善:比喻功夫达到炉火纯青、炉火纯青的境界。
49、陆羽海婆:书写、书写、印刷错误。
50谁胜谁负:鹿,原比喻政治权力,后来也比喻竞争的对象。最初是指谁获得政治权力,后来泛指谁获胜。
51路上不捡东西:很好地描述了社会风气。
52、进退:形容自己没有主见,跟随别人。
53事实证明:很酷,但错误。经过多次测试,没有出现错误。注意不要颠倒该词的含义。
54、踏险地:比喻身处险境而不畏惧。它也比喻经历危险但安全。
55、知之甚少:指知道的不多。
56洛阳志贵:赞美他人的文章很流行。
57、落井下石:比喻利用某人的危难陷害某人。
58、拉大横幅,做虎皮:利用某种横幅来散布声势,吓唬人,欺骗人。
59、浪子不改志:做坏事的人改过自新是极其可贵的。
60雷声大雨点小:表示说得很大,或计划很大,但实际行动很少。
61、脸红脖子粗:形容生气或激动时脸和脖子发红。
62、火中见真金:比喻关键时刻才能检验一个人的素质。
63、只要留住青山,就不用担心没柴烧:只要留住人或力,将来就会得到恢复和发展。
64龙生九子,各有志趣:比喻志同道合的兄弟。
相关问答
答: 高中汉语学习里成语可是很重要啊!想要取得好成绩那可要积累不少的成语知识。我们可以从课本、文学作品和网络资源入手,阅读经典书籍,了解不同年代的成语使用情况。平时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尝试用成语丰富语言,提升表达力度。
87 人赞同了该回答
答: 另外,还可以利用一些专门针对成语识记方法的学习工具,比如思维导图或图片联想等。坚持不懈地练习,积累就会越来越多!
65 人赞同了该回答
答: 说起来高中的成语考试真是一项考验啊! 常见的成语题目通常包含:形容性质、感情或状态的成语,比如“欣欣向荣”, “百折不挠”等等;还有用来表达某种行为方式的,比如“勤学苦练”, "三思而后行"等。另外也要注意一些描写人的性格特点的成语,比如“豪爽不拘”, “谦虚谨慎”。
122 人赞同了该回答
答: 建议多关注老师重点讲解的,以及常见考试题库里的成语,这样更容易把握試験方向!
258 人赞同了该回答
本文由发布,不代表一本线高考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yibenxian.com/shiti/74151.html